你的位置:新闻正文

临城茶楼在休闲与文化之间

浏览人数: | 录入时间:2004-6-11 | 文章作者:杨红枫 | 来源:参考文献
我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,虽然其发源的确切年代众说纷纭,已无据可考,但有一种说法较为普遍: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氏。先秦时期的《神农本草》云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(茶)而解之。”陆羽的《茶经》也记载: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”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确切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:茶最初被人们所认识到的,是它的药用价值。正因如此,在许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,茶被赋予了济世救人的品格,成了高尚道德情操的象征。到了唐代,饮茶已成为风俗,茶文化开始兴盛,据《封氏闻见记·饮茶》记载,当时“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”,这可谓是古代茶肆的雏形了。宋代始,饮茶更为普遍,已成为民间“早起开门七件事”中之一件,不仅如此,饮茶还成了一大服务行业。各种茶肆、茶行、茶亭、茶摊、茶店、茶馆比比皆是。如果说唐代以前的饮茶还停留在休闲这个层面上的话,到了宋代,饮茶已更多地带上了文化的内涵。办茶会、茶宴聚饮也大为兴盛,茶道成为当时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之后,茶事依然兴盛,只是在特殊年代,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,才出现过短暂的衰退。时至如今,饮茶又在现代都市日渐风靡,成为都市人休闲的首选。各种茶楼、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,营造出了一种热热闹闹的休闲经济,更营造出了一种红红火火的休闲文化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临海,也无可避免地被一股饮茶之风吹拂着。走进临城茶楼,便会发现,在休闲和文化之间,一脉茶香正日渐芬芳了临海人的生活。 

上了年纪的临海人也许会津津有味地回想起老城区的一些老茶馆,但它们已随风而逝,仅成为记忆中的一点温馨了。现在在工商部门“挂了号”的茶楼,全市共有35家,最早也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“新生事物”。其实,虽说临海人素有饮茶的习俗,临海的茶叶也小有名气,但饮茶对于大多数临海人来说,却是日常家居生活的事儿,再多也是亲朋好友间串门儿时的事儿,用不着去找一个专门的场所去花冤枉钱。茶楼、茶馆之对于临海人,最初就像歌厅、舞厅一样,是个娱乐的场所,是有闲有钱人的去处。考证临城早期的茶楼,与茶的关联似乎并不大,确切地说应该被叫做茶吧。这些茶吧里当然会有各色茶水供应,但都是极一般的绿茶、红茶和花茶,没有一应俱全的茶具,更谈不上什么茶艺表演。人们去这样的茶吧,纯粹是为了消遣,很多人压根儿就不喝茶,反而会点上一瓶红酒什么的,在幽幽的烛光下品味一种浪漫,甚至会有人在那里呼朋唤友,打几圈牌,吞云吐雾,颇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觉。这种茶吧也供应小吃和点心,却贵得可以,一碟开心果收20块钱是平常的事,两三个人一起,消费起码上百元。在茶吧时期,喝茶对于临海人来说绝对是高消费,是一种很“贵族”的“生存方式”(恰巧有个茶吧的名字就叫这个)。但尽管“贵族”,茶吧在临城却越开越多,究其原因,首先是临海人的生活水平确实是比以前高了,一个月去上个一两次尚还支付得起。其次,临海人的娱乐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,上个世纪80年代歌厅、舞厅人满为患的状况已成昨日黄花,许多人厌倦了歌舞升平的生活,开始寻求一种相对有品位的休闲方式。茶吧里典雅的装修、浪漫的氛围无疑正切合了那部分人的精神需求。再次,作为会友请客之场所,茶吧较正式厅堂馆所活动方便,较饭店酒楼用费低廉,较家中会友更显自由,尤其对于无家无室的单身一族来说,茶吧是极理想的休闲交友的场所。种种原因造成了现代人对茶吧的极大需求。所以,很快地,在临城的大街小巷里,各种茶吧就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了。 

最近几年,杭州等地的茶楼开始全面改版,由点茶而变为自助茶,喝茶一律以多少元一位计,进了茶楼,只需付“人头费”,不管吃多少都可以。在茶楼不仅可以喝茶,还可以吃饭,至于小吃、点心之类的,更是品种丰富,琳琅满目。自助茶的推出,让喝茶成为了一种大众化消费,大大地拓展了其消费群体。2000年,临海出现了首家自助式茶楼“乙心叠”,这本来对于传统的茶吧是个极大的挑战,但不知什么原因,该茶楼最终没有形成气候,反而是稍后出现的“蓝宝”茶艺馆,把临城的茶楼经济带入一个全盛时期。继“蓝宝”之后,“和其坊”、“天茗阁”等大型的茶楼也开张了,并且走的也是自助茶的路子。这三家茶楼在临城构成了“三足鼎立”的局面,它们之间已形成了竞争态势,这对于临海的消费者来说自然是件好事。这不仅带来了价格的下降,服务质量的提高,更由此而引来了文化的介入。临海人开始有幸见识较为正宗的茶艺表演。茶楼的老板们开始在“文化”上比招了,今天你添了古董,明天我增了名画,你有茶艺先生,我请茶艺小姐,就这样,临城的茶楼越来越和“文化”沾上了边。 

茶楼首先是一个休闲之处,但其市场的潜力还在于文化氛围的营造,对此,“蓝宝”的老板陈贵深有体会。他在开茶楼之前,专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泡在杭州、上海等地喝茶,几乎喝遍了两地有名的茶楼。2001年10月份,“蓝宝”开张了,消费者首先就喜欢上了它的整体装修。如果说早期的茶吧如“生存方式”、“保持联络”、“时光倒流”等一如小家碧玉的话,“蓝宝”则颇具大家闺秀的风格。5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本来就足以使它有别于早期的茶吧,近100万元的投入,更让它焕发出了独特的风采。装修时,茶馆采用了大量古典的手工艺品、陶瓷、古董、古建筑上拆下的明清时期的花窗等,仅书画作品就花去3万多元。茶馆还特地去杭州请来了“杭州市十大茶艺先生”之一的方军红,为顾客讲解茶道,表演茶艺。陈贵对记者说:临海是历史文化名城,这“文化底蕴”在茶楼中也应体现出来,不然外地的游客到了临海喝茶,临海的茶楼从业人员对茶什么也不懂,这就很没面子,很掉品位了。

虽然有一部分人在作着努力,想使临城的茶楼“文化”味儿更浓一点,但从总体上说,临城的茶楼还徘徊在休闲与文化之间。据记者了解,在临海经常喝茶的人中间,真正冲着茶文化而去的很少,光顾茶楼的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:谈情说爱,洽谈生意,朋友应酬。在茶楼打扑克的还是为数众多。其实,文化氛围的营造也决非挂几幅名人字画、摆几件古董那么简单,那更取决于临海人的整体意识的培养。临海人对于茶道茶艺还是知之甚少,接受茶文化熏陶的机会也不多。我们有自己的名茶,却没有好好地做过茶文章。对此,记者有以下思考:可以参考杭州、天台等地的做法,在羊岩茶开采时节,或在江南长城节期间,举办品茶会,邀请名家进行茶艺表演,这样既让市民接受了一次茶文化的熏陶,也宣传了临海的茶叶。有可能的话,开一间特色茶楼,专营临海名茶,配以独特的茶艺表演,这岂非也是一张极妙的城市名片? 

临城茶楼,在为临海人打造轻松的休闲港湾的同时,呼唤着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.茶馆里透出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