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新闻正文

绿色的丰碑(四)—人格,在奉献中升华

浏览人数: | 录入时间:2003-12-18 | 文章作者:茶人 | 来源:羊岩茶网
茶山从荒到绿,茶场从小到大,茶叶从次到优,每一环的发展与演变,都倾注了老朱大量的心血与汗水。

常年累月的劳身与劳神,即使是铁打的身子骨也很难顶得住。1992年的一个午后,老朱突然病倒了。大家火速把他送进台州医院。一检查,竟是严重的心肌梗塞。

老朱躺在医院的监护室里,一直不省人事。镇领导来了,临海市领导来了,台州市的领导也来了,他们要求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抢救。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护下,等到第20天的中午,老朱才睁开那双疲惫不堪的眼睛。可他醒来的第一句话,竟是询问茶场的事。

住院期间,老朱的心依然牵挂着茶场。面对前来看望他的场员,他总是问东问西,问这问那,然后,一五一十地安排着场里的事。姓徐的主治医师见他这样子,就对老朱的老伴说:  “你劝劝他吧,这种病最怕太操心。”老朱的老伴何尝不想劝劝他呢,可她知道老朱的性格,劝了也是白劝,说了也是白说。

病未痊愈,老朱就急着出院了。他身子绑着医院的心脏监测仪,拖着还很虚弱的身体回到了山上。医生一再嘱托“要好好休息”的话早抛到了脑后,他又一如既往地投入了工作。

针对雨天采摘的鲜叶香气偏低,色泽偏暗的问题,老朱抱病展开了研究。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,认为这是阴雨天气造成水分难以完全蒸发的缘故。于是,他采用热风吹干法,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。

这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成果。说它来之不易,是因为老朱在生病的情况下所取得的。虽然他不把自己当病人看待,但这样的身体常常让他力不从心。为了不影响工作,老朱去北京做了第一次的心脏手术。据医生说,他心脏部位的三根血管,有两根血流不畅。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,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。这一次的手术,是给其中的一根安了支架。手术后,他没遵医嘱休息又回到了茶场。带回来的一大堆药,常常因忙于工作而忘了服用,需要老伴提醒。的确,老朱一天到晚还是闲不下来,不是脚在动,就是手在动,不是手在动,就是脑在动。

很显然,老朱的身体已承载不起他超强的工作量。一天上午,他去检查茶叶的长势情况,临近中午时,他突然感到自己胸闷得很,心房颤得厉害。离他不远的前上方有一块石头,他想坐在石头上休息一下,但两腿沉重得抬不动,伸手摸摸口袋,因匆忙又忘了带药。结果只好坐在原地,后背靠着茶蓬,喘着粗气。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,大家才发现不见老朱,赶紧出去寻找,终于在茶园里找到了他,把他接了回来。无奈之下,老朱去台州医院做了他的第二次心脏手术。这次的手术,是给他的另一根血管安上支架。手术后的第7天,当两只脚刚能着地行走,老朱就呆不住了,说什么也要出院。回来的路上,车子路过他的家门口,老伴让他下来在家住几天,他说:  “上山吧,都一个星期了,也不知场里现在怎么样了。”老伴知道拗不过老朱,只能随他。

是的,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,老朱的心里装的永远都是他的羊岩茶场,茶场就是他的命根子。他这样爱场胜爱家,那么,茶场给了他怎样的一种馈赠呢?这一点茶场的会计与出纳最清楚,他的工资至今还只有几百元,而且,他的奖金只有一线场员的百分之八十。也就是说,他属下的奖金比他要高二十个百分点。这是老朱在最初当场长的时候给自己定下的。他对此的解释是:“这些场员天天在一线劳动,比我更辛苦,他们理应比我拿得多。”

在老朱面前,金钱失去了它通常的魅力。这几年,出高价“买”他的人不少。而他,仍然像枚钉子一样钉在羊岩山上。仙居的一位茶叶大王许以高薪聘请他,他婉言谢绝了;韩国的一位客户给的价码更高,他照样不动心。对此,许多人都笑老朱傻,他报之以淡淡的一笑。真的,他不看重金钱。如果看重的话,凭他的技术,口袋早已满得装不下了。

羊岩茶厂国外客户之一,韩国洛韩公司总经理崔洛庭(中)慕名来到羊岩茶场,并出席2003年羊岩开茶节

令人纳闷的是,有些该得的钱他也不得。老朱在山上这么多年头,几乎年年的春节都是他留守场里值班,而从没要过一分钱的补贴。有一年,负责记工的会计觉得这样很过意不去,就在他的出勤表上偷偷地记上了他在春节放假期间的出勤天数。后来,这事被老朱发现了,遭到了他狠狠的一顿批评,并逼着这名会计划去了在他看来不该得的工额。

公路没通的那些年,场里所需的化肥和煤一时运不上来,他就把家腾出来堆放。后来随着量的增多,他干脆把宅基地里种的一棵棵碗口般粗的树给砍了,还自己动手进行平整,并砌上围墙,用来存放物资。场员们戏称他的家为物资中转站。看到茶场的农具紧缺,老朱又把镐头、钢钎、木犁从家里搬到场里。而所有这一切,都是无偿使用的。

近两年,老朱的手头有些松了,但他好像钱要咬手似地存不住,一次一次地往外掏。半山姚村造路他捐了5000元,河头镇县乡道公路改造工程,他捐了5000元,前山一村造路他捐了10000元,河头中心校新校区建设工程,他又捐了10000元。还有一个叫溪南村,他不但帮助协调解决了该村与另外两个村之间因路产生的10余年拖而未决的矛盾,还资助了2000元。粗粗估计一下,老朱至少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了32000元。因此,有人打趣地说他这两年是老伴在养活他。

让老朱宽慰的是,他考察培养的接班人一一新场长朱昌才,也继承了他的好传统,只讲奉献,不讲报酬。上山之前,小朱是前山二村的村民委主任,家里购有一辆中型拖拉机,平日里搞搞运输,每年收入至少40000元。在老朱的动员说服下,他放弃了优厚的收入,上山宁愿拿10000余元的年薪。现在,他的奖金和老朱一样,也只是一线场员的80%。小朱说:“朱书记是我的榜样,我要方方面面都学着他的样子做。”

这是一种奉献,一种无私的奉献。朱立华和其他的场领导们因奉献而高尚,因高尚而升华。